2023年考研的双向奔赴:985名校招生计划稳定, “逆向考研”备受青睐
2023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将于10月25日截止。逆向考研对于数百万名考生来说,年考2023年考研出现两个明显的奔赴备受潮流:报考985名校热度不减,“双非”高校受到更多名校本科生青睐。名校
这是招生一场考研的“双向奔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计划至少30所985高校公布了2023年考研招生计划。稳定与2022年相比总体稳定,青睐略有增长,逆向考研其中15所高校扩招、年考10所高校持平、奔赴备受5所高校缩招。名校
另外,招生“双一流”高校本科生考取“双非”高校研究生的计划“逆向考研”现象越来越突出。
目前,稳定多所高校公布了2022年“逆向考研”数据,比如昆明理工大学有92名研究生新生来自985高校,包括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中公教育相关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截至目前,有200多所高校公布了2022年考研报录比。从中可以发现,即使像吉首大学这类地方高校,也有报录比高达18.58:1的超火爆专业。
2023年考研的竞争程度可见一斑。
报考985名校热度不减
总体上,985名校2023年考研招生计划保持稳定。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扩招的985高校数量多于缩招的高校。西安交通大学大幅扩招500人,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扩招人数也在300人及以上。
此外,中山大学缩招600人,华中科技大学缩招300人,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分别缩招200人、100人。
985名校的研究生规模普遍偏大,有的比本科生规模大出不少。比如清华大学官网显示,目前在学学生中,本科生16363人、硕士生21587人、博士生19375人。
2023年考研,有3所招生规模在7500人以上的985高校缩招,可见学生规模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一定压力。
压力首先体现在住宿方面。北京大学实行住宿申请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人事档案不转入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和已明确由院系安排或协助安排住宿的研究生,学校不安排住宿。
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不安排专业学位硕士生在校内住宿,学生原则上需自行安排住宿。南京大学原则上不提供专业学位硕士生校内住宿,但会给予适当的交通补贴。
近年来,名校考研热持久不衰,带来的结果之一是积压了大量往届考生。
“全国每年约500万本科应届毕业生,考上研究生的不足25%,很多学生失利后并不甘心,会选择来年再考,如此一届一届积累了大量往届考生。”网易有道考研项目总经理甘源说。
往届考生的比例很大。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黄杰渝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该校录取2022级研究生1490人,其中应届生731人,占49.06%;往届生759人,占50.94%。
甘源认为,考研正在出现高考化趋势,即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考生之间的竞争力差距较大,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
2022年考研,高分考生扎堆。往年考研初试后,不同专业的国家线一般有升有降,但是2022年初试没有任何专业的国家线下降。
但考研的形式明显不同于高考,其中之一是研究生有大量的推免生。推免是成功攻读985名校研究生的重要途径,很多名校接收推免生的比例接近甚至达到招生总额的50%。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2023年考研计划接收推免生2917人,占总计划的4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2023年推免资格的本校本科生仅925人,这意味着有大量推免生来自外校。
目前国内有三百多所高校具有推免资格,除了“双一流”高校,还包括一些地方高校。有研究显示,地方高校获得推免资格的本科生,倾向于选择更高层次的高校或专业更强的高校深造。
“初步统计发现,2023年部分专业尤其是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推免比例有所提升。”甘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当然,对于很多地方高校来说,也出现了“推免生源流出大于流入,流出生源比流入生源更优秀”的局面。
火爆的报录比
地方高校,尤其是“双非”高校的优质生源大量流向985名校,但近年来,“逆向考研”流行起来。
近日,多所“双非”高校公布了2022年“逆向考研”情况。
武汉科技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总数3188名,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新生有64所高校的159人,其中来自985高校、第一志愿报考武汉科技大学、被录取的有8人,他们分别来自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等,考入了武汉科技大学的医学院、机械自动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
昆明理工大学的2022级研究生新生中,有92人本科来自985高校,包括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这四所C9高校。
深圳大学研究生新生中出现了一大批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的学生,来自“双一流”高校及本校的生源占41%,创历史新高。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2年考研的报考生源中,来自“双一流”高校的考生有602人,主要毕业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录取人数却只有215人,也就是说,有64.3%的“双一流”生源被淘汰。
中公教育相关人士认为,“逆向考研”更像是一种务实的选择。更大的“确定性”,是这个选择可以预见的结果。“逆向考研”学子们,卸下了名校的光环,敢于破除唯学历论,抛开对学校实力的整体评价,结合自身能力进行考研以及职业规划,主动做出了适合自己的判断。
“以往有的考生常采用报考录取分数线较高学校,落榜了再申请调剂其他学校的策略,但在考研竞争加剧的形势下要充分考虑到调剂失败的风险。”黄杰渝认为。
甘源认为,“逆向考研”现象是考研群体底线思维的体现。“以前给学生做考研规划,学生主要关心读完研究生就业怎么样,未来怎么样,现在被问到更多的是难不难考。”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本科生从考上名校研究生变为考上研究生?甘源认为,根本原因是就业。
可以发现,受到985名校本科生青睐的“双非”高校,大多位于广州、深圳、杭州、武汉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这里就业形势看好。
实际上,“逆向考研”还有更复杂的情况,“双非”高校只有个别突出的专业受到“逆向”青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2年考研的总体报录比为5.2:1,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物流工程与管理等专业的报录比超过10:1。
河北医科大学10月17日公布了2023年考研各专业报名情况,外科学(烧伤)、放射影像学等专业的报录比超过了10:1,临床检验诊断学的报录比甚至高达37:1,但医学药理学、放射肿瘤学等10个专业截止到10月16日也无人报考。
今年2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名单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双一流”重点在“建设”,学科为基础,而不是人为划定身份、层次,派发“帽子”,更不是在中国高校中划分“三六九等”。新阶段“双一流”建设应当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淡化身份色彩,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引导各高校在各具特色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
对于考生来说,河北工业大学研招办主任李响近日表示,报录比参考意义有限,整体报录比不代表某个专业的报录比,考生应根据自身的兴趣志向、学业水平,进行综合考量并填报志愿。
(责任编辑:民政)
-
粮食生产主要依靠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以太阳光为能量,将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植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同时释放出氧气。粮食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为淀粉,约占谷物干重的70%-80%。淀粉是一种葡萄糖基团串 ...[详细]
-
“全球流行音乐金榜”厦门揭晓 孙楠、彭佳慧分获年度荣誉男女歌手
孙楠获年度荣誉男歌手,并现场献唱歌曲《有阳光 有梦想》《不见不散》。海峡网3月19日讯 人民网记者 詹托荣)18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发起、被誉为全球华人地区流行音乐风向标的“全球流 ...[详细]
-
海峡网讯(厦门日报记者沈彦彦)最近几天,持续阴雨对我市及周边产区的水叶菜种植造成一定影响,也催涨了部分水叶菜的价格。不过,昨日记者走访市区多家农贸市场及生鲜超市发现,经过2天调整,水叶菜价格涨幅已明显 ...[详细]
-
外卖米饭发霉长毛 老板居然说“难免的”王先生:17日傍晚我们在饿了么上叫餐,点了一份烤鱼和四份米饭,其中一份米饭居然发霉长毛,另外三份米饭变黑。我们6点收到餐,就打电话和老板协 ...[详细]
-
...[详细]
-
海峡网3月18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林彬彬 实习生 周小樱 整理)丈夫赌博酗酒还出轨,却被其家人原谅,自己很憋屈想离婚,男方却不同意。两人分居之后,为了报复丈夫,她喜欢上了别的男子,被发现后却遭遇了丈 ...[详细]
-
曾某右)因酒驾而被高速交警查处。 通讯员 供图海峡网讯 (海西晨报记者 陈小斌 通讯员 钟志豪) 为了送母亲来厦看医生,体内酒精还未完全退去的他,竟然直接开车上路。昨日,厦门高速交警查处了这样一起交通 ...[详细]
-
薛岭公墓启用自助服务终端。记者唐光峰摄海峡网讯 海西晨报记者郭钦转)清明祭扫,涉及千家万户。自2008年清明节作为全国法定节假日后,清明期间厦门祭扫人数不断增加,交通及安全保障工作面临着重大压力。昨日 ...[详细]
-
...[详细]
-
海峡网3月22日讯 (新华社记者齐中熙)记者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21日上午,随着“成功号”盾构机完全拆解吊出接收井,国内首条开工建设的海底盾构地铁隧道—&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