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不如上冲刺班?“大学高中化”背后的错位与争夺

[探索] 时间:2025-05-07 07:25:41 来源:江南现场晨报 作者:股票 点击:15次

2025年4月18日,听课西北政法大学一节专业课上,不上班大背后老师用点名的冲刺<strong></strong>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学高(南方周末记者杜寒三/图)

2025年4月18日,中化西北政法大学一节专业课上,错夺老师用点名的位争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听课(南方周末记者杜寒三/图)

“大家把手机放袋子里。不上班大背后”2025年4月18日,冲刺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4号楼,学高一位老师一进教室,中化就指了指挂在前头的错夺手机收纳袋。

2025年3月,位争西北政法大学召开会议宣布推行学生学风建设行动,听课提倡包括课程督导、学风整顿等多项举措。“手机入袋”,就是该项行动的具体做法之一。但在实施了一个多月,引发校内争议与媒体关注后,情况似乎有所变化。

前述老师连说了两遍要求,还是没有人起身。“学校跟你们怎么传达的?”老师问前排的学生。“前两周还在通报上课用电子产品的班级,大家尽量控制下。”第二节课上课铃一响,她再次提醒,“把手机收起来啊,还是有监控的。”

这间屋子至少装了3个监控探头。1个枪式摄像头,高度差不多与黑板齐平。1个球型摄像头安在更高处。教室后头还有1个。

尽管既不是985、211,也没有入选“双一流”(业内俗称“四非”院校),但在政法系统内,西北政法大学是一所名校。面对课堂“前排入座率”低迷、学生与老师缺少交流等教学问题,这所老牌政法学校似乎想力挽狂澜。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赵万东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学校抓学风建设的初衷,是想让学生把注意力、精力都放到课堂上,学生不应在课堂上玩手机,去聊天。“作为一个大学,你在我这上4年学我有责任有义务把孩子培养好,输送到社会上,他能立得住,我们要尽到责任。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抓课堂纪律,主要还是为了教学质量。”

大学课堂吸引力在下降,并不是西北政法大学独有的困境。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李芳菲就曾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句话,“没有目光交流的教室,像一片低垂的星空,所有明亮都被手机屏幕吸引了去。”

针对此问题,包括西北政法大学在内,不少高校都试图采取被学生戏称为“大学高中化”的管理模式。大学课堂为何会变成这样?天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夏淑倩问过不少学生。学生说“老师讲课的水平对不起我”,老师则抱怨学风不好。师生间互相埋怨又彼此妥协,构成了一个微妙平衡的生态系统。

“监控刚动了”

“我不建议你来这节课,”一位西北政法大学(以下简称“西法大”)的学生停顿了一下,“老师有点太严格了”。2025年4月17日下午,当南方周末记者以学生身份,向他寻求听课建议时,班里传来偷笑声。原来老师正坐在第一排。

离上课还有20分钟,学生已到得差不多。每进来一个学生,都在老师那里排队签到。

签到,是为响应对学生提出的到课率要求——同其他很多学校一样,在教学管理中,西北政法大学将到课率、前排就座率、抬头率统称为“三率”。

“学校要求我严格,我有啥错?”这名老师把刚才那位好心提醒的学生叫到前头,“我要(向学校)反映这个情况,学生对签到有意见。”临近上课,老师指着坐在最后一排的南方周末记者,“这位同学,坐第一排来,这么多空位置。”

当天西安最高气温34.3℃,天气有些闷热,教室里也死气沉沉——只听见学生摇动椅子,发出的咯吱咯吱声。

这堂课的绝大多数时候,老师都在念课本或PPT。他不时拍拍手,“look up(抬起头)”,希望吸引学生的注意。没一会儿又冷不丁地说,“那位帅哥,不行买杯咖啡去,别睡哈,人生苦短”。但始终没有几个人看他,于是他不时望向坐在第一排的南方周末记者,然后点点头,“clear?(听明白了吗)”

变化是从2025年3月开始的。

教学楼所有教室都挂上了手机收纳袋。学生班级群开始出现带感叹号的通知:“下午第一节有课的班级注意!学校将对课堂展开巡查!请大家遵守课堂纪律,不要迟到、睡觉、玩手机!!!”穿着行政夹克的领导,在教室后面拍照。有时在后门玻璃上,能看到一双往里张望的眼睛。

西法大一位教师参加了教研室例会,文件一人一份摆在桌上。在他的印象中,文件明确规定了学生迟到一次扣多少分,不来一次扣多少分。上头还留着水印,“内部资料,禁止外传”。学习后材料也不许带走。

部分二级学院开始公示查课通报。除统计应到人数、实到人数和旷课人次外,在隐去姓名中

(责任编辑:民政)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