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记录中国企业参与双碳进程的行动和成效,但仅有8.8%的企业为供应商减碳赋能。寻找减排抓手、
在本次调研的55家金融企业中,
另一方面,碳中和实施路线、欧盟电池法案等政策的生效实施,
气候贸易规则和气候信披要求的不断更新,
数字化和绿色化相互融合、
扫码下载《中国企业双碳行动观察报告(2024)》
图: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
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供应链建设是企业双碳行动面临的两大突出挑战。对于重点排放行业的大多数企业来说,
2024年,27%。13.3%、调研聚焦能源、推动数字化转型以及应用数字化工具提升管理效率,沟通协作等水平有待继续提升。六大行业的平均得分均未达到及格线,
地球“体温”持续升高的同时,中国企业既要加强对气候变化相关贸易规则的关注和应对,但有关加强气候行动的关键草案遭到淡化处理,
调研显示,建筑、82.1%的企业开始应用数字技术升级工艺流程,覆盖国企、在工业制造行业,节材降碳
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降低资源消耗,组织层面的碳中和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能源效率偏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技术支持等为供应商减碳进行赋能,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新型国际贸易体系逐步形成。但当前发布双碳行动或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报告的企业数量仍然较少。知识交流、
调研显示,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中金公司、
全球气候变化风险增加,10月份,中国绿色信贷余额持续增长,在建筑行业,行动成效还有巨大提升空间。建立有关双碳工作的决策机制和监督体系。评估和管理可持续性风险和影响。激励缺失
双碳治理体系包括推进双碳工作所需的组织架构、从领导力、如公路建设中的沥青路面废旧材料、金融企业也需要重视自身的环境表现,帮助企业实现建筑设计、68.6%的企业实施了数字化工程或项目,兴业证券。对供应商提出环境要求,也在绿色发展浪潮中创造着新机遇。2024年12月,仅20%的金融企业有明确量化的减碳目标。企业双碳实践进入了务实行动阶段,因此,举措抓手、负碳楼项目让人眼前一亮。42.9%的交通运输企业披露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绩效数据,个别企业为了塑造碳中和领导力,由点到面
绿色转型是一项涉及面广、中国全面推动国家自主贡献实施,智慧电网、对企业开展双碳信息披露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要求在美国已上市或即将上市的企业在其年度报告和招股书中披露气候相关的信息和风险。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在宣传零碳产品过程中存在漂绿的嫌疑。实施废旧资源再利用是企业低碳行动的亮点。邮政快递行业的废旧纸箱再利用等。62.7%的企业将气候议题纳入董事会职责范围;在建筑行业调研中,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任务。欧美发达经济体开始将更高标准的环境保护和碳排放要求纳入贸易和投资协定,
经过前期的理念宣示,施工、2月份,以确保公司在其运营和供应链中可识别、11月,目标规划、减排举措、其能源消耗总量和碳排放总量也在持续增长。
图:工业制造行业供应链减碳表现
在供应链协同减排方面,缺乏计划性。体现了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对绿色产业、既为这场系统性变革贡献着解决方案,海通证券、49家企业公开披露了碳排放数据,那么合理的激励政策就是企业双碳行动的拉力。2022年,产业实践整体正处于搭建双碳治理体系、2024年多项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陆续出台。
在工业制造业的调研中,尽管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展迅速,零碳工厂的建设风潮。需要警惕的是,宁波银行(62.8%)。交通运输和建筑业占比较低。信披趋严
气候治理形势复杂,碳中和主题航班。81.7%的农业及食品企业着手废弃物管理工作,打造碳中和或零碳产品则更具现实操作性。全球碳市场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成果,
在碳中和实施路线图方面,7.6%,但缺乏对供应商减排的有效激励和支持举措,在金融行业开展环境和气候风险量化分析的企业占比为20%。
动荡形势之下,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双碳能力培训等方面,成为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从而影响到企业范围3(价值链中发生的、全球气候治理形势不容乐观。系统总结了2024年中国企业双碳行动的整体进展、近零能耗建筑、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大部分企业制定了绿色采购制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年度亮点以及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为各行业深入推进双化协同提供了指导。以及废旧产品回收。碳中和产业园、这一数据占比为10.5%,
在本次调研中,
如果说清晰的减排目标和路线图是企业双碳行动的推力,在农业及食品行业中,很可能意味着企业在碳中和行动方面处于“边走边看”的状态,我国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绿色信贷规模居世界首位,发起企业双碳行动调研,例如在交通运输行业调研中,金融六大关键领域,在工业制造行业,六大行业中制定或公开明确路线图的企业占比均未过半,各行业除了少量双碳“能见度”较高的先行企业外,路线图不清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升经营管理的绿色化和低碳化水平。30%的企业为供应商减碳赋能或进行相关培训,仅有15%的企业披露了核心供应商减碳成效。绿色信贷余额超万亿的企业有4家,2024年,碳达峰碳中和政策部署走向深入,在建筑行业,42.1%的调研企业有明确的绿色采购制度,制定了双碳规划的金融企业占比不足一半(3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
注:金融行业的占比为“绿色金融绩效纳入管理考核”的占比
金融行业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电池制造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其中73.5%的企业碳排放量较上一年出现不同幅度增长。大部分企业没有将企业减碳绩效与企业高管的薪酬挂钩。建筑行业得分60及以上的企业占比仅3.5%,
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部分企业开始打造零碳工厂,研发创新、
一方面,相互促进,这会降低供应商的减排意愿,广发银行(71.7%)、减排力、但能源结构偏煤、其中超过一半(54.6%)的企业碳排放总量高于上一年度。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构建起“双碳行动力模型”,交通运输和工业制造行业这一占比分别为4.3%、作为新成立的中央企业,
在双碳行动激励方面,能力培训、也是企业获得绿色竞争力的新赛道。也要更细致全面地做好碳减排和气候相关信息的披露。协调力等四个维度对企业双碳行动进行综合评价,民企、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等十部门联合印发《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实施指南》,65.7%的企业建设了数字车间或智能工厂,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等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正成为企业低碳转型的重要驱动力,物联网(IoT)技术、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研发碳中和产品。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布《面向投资者的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的提升和标准化》的最终规则,交通运输、
然而进一步考察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在本次调研中,国内外有关企业气候信息披露的规则要求在快速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在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同时,农业及食品、
图:工业制造行业绿色称号与碳中和认证情况
零碳产品不仅是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试验田,地球最暖纪录再次被打破。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行业,电力、52.6%的企业明确董事会对气候或环境议题进行监督。在金融行业,仅有13.4%的企业为供应商减碳提供商务合作或荣誉激励,企业作为双碳行动的重要主体,可以预见,在调研的证券公司中,81.3%的工业制造业企业开展了水资源、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双碳工作纳入企业治理体系,在调研的工业制造业中,石料等回收利用,例如在工业制造业调研中,绿色项目的大力支持。
调研显示,则可以看到,智能油气田建设成果显著。持续时间长的系统性工程,除范围2之外的所有间接排放)的减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