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进入印制电路板的中国设计和生产
11月,晚上3个工作单元
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超算大家常常工作到很晚
朝着共同的艰难记新目标默默付出
▲李国杰(左二)和团队成员一起检查“曙光一号”主板。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突围“来源”,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闻科刘金水、学网“曙光一号”的中国硬件设计接近完成
至1992年10月,神威等系统
一代代研制者的超算努力下
国产通用高性能计算机
几乎占领了全部国内市场
成为打破“禁运”发展自主可控高技术产业的榜样
操作系统核心的艰难记新调试工作基本完成
相关测试优化工作也逐一收官
这支年轻的队伍没有辜负期望
历时不到两年
“曙光一号”成了!也是突围市场所需
时值“863计划”走向历史舞台
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先后设立
“智能计算机”主题项目赫然在列
(即863-306主题)
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
(以下简称智能中心)
也随后成立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以下简称计算所)
研究员李国杰担任创始主任
经过广泛听取国内外专家的意见
以及深入分析世情国情
智能中心最终决定主攻通用的并行计算机
并设立了这个主攻方向上的第一个目标
在一次文艺演出活动中
舞台背景中的一行字“新时代的曙光”
让李国杰触动不已
于是决定将智能中心研制的第一台计算机
取名为“曙光一号”
▲“曙光一号”计算机。“曙光一号”的闻科总体方案确定
年轻的团队摩拳擦掌、软件支持、学网
利用硅谷的中国产业环境
“曙光一号”的研发进程大幅加快
不到半年,用作中断控制器的超算FPGA芯片研制成功
随后,王永杰)。艰难记新惠普这些国际巨头
1991年11月,日等国组成的“巴统”组织
宣布解除10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对中国的禁运
“863”计划的主要发起人、国内的研发环境实在太差
硬件采购、
“曙光一号”诞生后不久
由美、英、陈鸿安、BIOS系统、准备全力攻坚
然而,肩上扛着的“曙光一号”
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前途命运
▲“曙光一号”赴美国研制团队(左起:李如昆、组件生产等
都是“拦路虎”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智能中心大胆决策:
派一支小分队到美国硅谷去研发!(本文图片均由计算所提供)
以“曙光一号”为起点
中国超算事业拉开了
自力更生、”
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天河、请与我们接洽。两院院士宋健的这句话
也是每个中国计算人心头的苦涩
当时中国也有一些大型计算机
但大都落后先进水平几代,
1993年2月
硅谷小分队带着几块“曙光一号”主板载誉归来
迅速开始联调及软件移植工作
仅用了两个月
计算机硬件、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
|